谢凤超
使我痛苦者
必使我强大
年龄:36岁
退役前军种:陆军
现就职单位及职务:山东省皖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2010年12月,谢凤超从原济南军区26集团军特战旅退伍回乡。家乡的政府部门、部队驻地企业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
到政府机关或企业工作,端上“铁饭碗”,即是儿时的梦想,也是家人的期盼,那时的他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但一次战友聚会,却改变了他的初衷。
退伍多年的战友相聚,聊起手头的工作,总有几分遗憾。有战友说:“退伍后,不懂技术,空有一身蛮力,只能干保安。”也有战友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落后产业正被淘汰,在外打工,随时可能失业。想要创业,没资金、没技术,难啊!”一个战友对他说:“凤超,你是有出息的,我们信任你、支持你,你挑头领着我们一起干吧!”
看着战友的现状,谢凤超陷入思考。自主创业,意味着丢掉“铁饭碗”,创业能否成功,也是未知数,真的可行吗?特战旅从军的经历,磨练了谢凤超的意志和作风,增强了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过多重考虑,他还是决定自主创业,并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
2011年,谢凤超带着从政府领来的4万元补助金和自己的复员费,再加上借来的十多万元钱,加盟开了一家永和豆浆快餐店。一天,他在后厨看到一桶桶烹炸油条、鸡块等废弃的食物油和餐厨垃圾,正被一名外来人员装车拉走。餐厅的厨师说:“这些废弃物中,包含大量油脂,如果能回收就好了。”晚上回家后,谢凤超搜寻有关餐饮废弃油脂相关信息。其中,一家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废弃油脂加工生物柴油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一个市场门槛低、资源广阔、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产业。”谢凤超看完这条信息,非常兴奋。据资料显示,全国共有餐饮企业约50万家。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假如能收集全国十分之一饭店的废油脂,不仅能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还能加工生产出生物柴油,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说干就干。次日,他乘车赶到这家公司,找到了这里的负责人,并提出有意加入这一行业,希望获得帮助。这里的负责人当场拍板决定成立公司山东分公司,由谢凤超独立经营核算,收购的废弃油脂由总公司全部包销。这位负责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是一个新兴产业,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随后,双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给谢凤超出具了废弃油脂收购授权书。回到莱芜后,为了筹集开办公司的资金,谢凤超转让了刚刚走上正轨的快餐店,全身心地投入二次创业。
办企业难,要办好一个一时不被众人理解和认可的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从企业注册资质、租赁厂房、招聘人员,几经周折,废弃油脂收购加工厂终于建起来,但一连串的打击也接踵而来。
为尽快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谢凤超和一位员工来到酒店,连续挖了20桶废弃油脂,拉回工厂架起大锅熬制。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几经辛苦,却一滴油也没生产出来。无奈,谢凤超又坐车赶到那家公司,当面向技术人员请教,结果令人捧腹大笑。原来,他和员工辛辛苦苦一个月,挖的不是废弃油脂,而是别人挖走废弃油脂后留下的餐饮废渣形成的污泥。就这样,边学边干,工厂业务终于慢慢走上正轨。
工厂初建,人少活多,谢凤超既当老板、司机,又当收油员。一天上午,谢凤超他们一行来到济南某大学食堂收集餐饮废弃油脂。由于不被理解,食堂负责人找来保安,并报警将他们当成“造地沟油”的抓起来。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和员工们先后上百次被人举报,七次被送进派出所。原国家环保部、省市环保局,也先后接到举报信或举报电话。但无论是哪个部门,只要到工厂实地检查,都会给予他们工作很高的评价。
当工厂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时,更大的打击悄然而至。2014年年初,为进一步拓展业务,经战友介绍,谢凤超认识了同样从事废弃油品收购的一位朋友。刚开始以为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却不想被他骗走了所有的家底。那时公司的账上只剩下不到1000元的现金,公司收集废弃油脂的汽车每天要加油、员工们要发工资、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此时的谢凤超恰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员工们听说后,纷纷筹资帮助他度过了这一难关。
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原则。谢凤超说:“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任何时候这个原则都不能丢。”一些人曾多次上门,希望以高价收购他们提炼出的废弃油脂,都被他坚决拒绝。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台账制度,安排专人统计,每个环节详细登记,全程监控监督。几年来,每次监督检查,这些数据从未出现过差错。